不是说有多成功,是切实的获得了成长,也实实在在走过不少弯路…
成长是偶然的,是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一切都刚刚好,所以注定不是一个高概率事件。
而弯路则是必然的,是共性的,今天就来聊聊年轻人如何跳出舒适圈走上了弯路…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圈儿里知名的舞蹈教练,因为从教经验丰富,倍受大家认可,所以在各大俱乐部永远不愁排课。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课时费也在直线上涨,多年的刻意练习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可是她不甘心过这种稳定的,上课、下课、拿钱,毫无波澜的日子…
于是她决定自己干一个私人工作室,结果…
— 1 —
把时间再拨回8年前,一天跟几个同事吃饭,推杯换盏几轮过后,大家都觉得现在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都觉得,我们配得上更高分段的人生,那怎么办?
打工是不可能的,二十年可能都无法得到想要的人生,那怎么办?
酒喝的正起兴,“我们自己干,创业吧!”
一个兄弟说,现在我们给人家干,也是我们在管理,每年出的大把的业绩,跟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何不咱们自己出点钱,自己干,自己分呢?
处于各自对自己的专业和管理能力的足够自信,大家一致认为可行,而且趁热打铁,赶早不赶晚…
结果,第二天酒还没醒,就纷纷跟老板请辞,第三天就开始选址,然后签合同、租场地、跑装修…
结果,你可能又猜到了…
没错我国每年约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两家,8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年,存活5年的不到7%,10年的不到2%…
换句话说93%活不到5年,98%活不到10年,几乎是个必死的局面,你还在惦念着如何杀出一个百年老店…
我问过自己如果早知道这样的数字,还会选择创业么?
答案是,依然会…
— 2 —
那这跟跳出舒适圈有什么关系?
跳出舒适圈就一定是要选择创业么?
不是的,跳出舒适圈,常见的做法,一般会觉得之前的生活方式太安逸平淡,没有很好的前景,或缺乏新鲜感不够刺激,而选择换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换个生活环境,比如换个城市,比如换份工作,比如开始挑战自我,主动去做以往没做过的事。
那对于打工人来讲,眼前几乎最大的挑战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再打工,换种活法,为自己干…
所以,常见到身边,本来拿着高薪做着高管的,本来体制内捧着金饭碗的,说不准在哪个一夜之间自己下了水,创起了业。
表面上听人劝想通了,换个活法,因为旁人都说“就凭你的本事,早就该自己干,你看看这些年你给老板赚了多少钱,自己干它不香么?”
实际上极有可能从自己的人生高速路,变道换上了泥泞的土路,甚至死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跳出舒适圈的这件事,这个跳是有问题的,里面有个陷阱。
— 3 —
人们都愿意高估自己,就比如我跟几个兄弟认为自己在原公司管理的不错,业绩也不错,没理由自己干不行的…
但实际,高管和老板间还差着甚至不止一个层级。
以前做教培行业,有太多老师在大机构收获了名气,不甘于被“剥削”,选择出来单干。
出来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问题是自己之前没接触过的,还需要自己去亲自解决的。
你就比如招生这件最基本的事,作为大机构的名师,每天课排到不能再排为止,市场部做了宣传,销售部谈成了单,教务部排课班次。
而作为老师,只完成了整个闭环中的交付环节而已,换做你自己单干,前面的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等于让自己主动投入到了一个毫无把握未知的竞争里。
你明明擅长的是教学,在原来的赛道一马平川,业界没有敌手。
却选择了表面在一个领域的不同赛道,还是跟市场比营销,跟销售比攻单,跟老板拼管理…
你说,这算不算弯路?
李诞说过“与其跳出舒适区,不如扩大舒适区”。
千万别再傻到拿自己的短处去磕别人的长处,你就是头铁也磕不过。
而是要学会以自己擅长的事情为圆心,撑大自己的舒适区,这个前提是你要先把擅长的事情打磨做到极致。